信息化和数字化
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
数据作为企业的一种最重要最具价值的资产,已经受到广大认可。在国家新基建的号召下,数字化转型的口号甚嚣尘上,数据中台就是其中具象化的代表作。
数据中台是什么?我也看过不少文章,一直想寻求一个唯一解,到现在发现,这个概念还很难说有一个确定的、公共的定义。各家之言,每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。
但这些理论之中也有一些相似相通之处。数据中台,它的属性里一定是具有以下几种:可复用的工具集、统一的方法论、将数据从资产到价值贯通,实现数据变现,为业务赋能,甚至直接产生业务价值。
再做个小小的提炼:数据中台,以数仓为基础架构,面向业务,生产精准的数据服务,最终沉淀出有价值的、可复用、方便获取和应用的数据资产。
现在有不少浮于表面的数字化转型,实际只是进一步的信息化。
十多年前,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,建立CRM,ERP等等类似系统,实际上就是方便企业信息流通,实现精益化管理。商业的基础就是信息流通,信息化就是企业搭建信息高速流转架构,改变生产方式,甚至于变更企业思维和执行内核。
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口耳相传、低效率的笔写纸记,当现实世界的事件抽象到信息系统里,信息化的企业处理事件的效率和即时反馈的速率都有了极高的提升,
信息化,有不少企业可以做到,因为信息化主要涉及到还是执行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变化,即使可能有一些历史包袱,但由于它在工作效率上的巨大提升是可以预见的,很多企业可以做出取舍,最终完全投入信息化。
但数字化就并不是那么简单了,数字化和信息化到底有什么区别?不都是借助于IT系统来做成某件事?
信息化确实是有明确目标,要做出某个信息系统。但数字化转型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它并不是说要建出了某个数据模型、做了某个标准化的数据治理、做出某个数据仓库、某个数据中台,或者某个数据湖就是数字化转型了。
数字化转型不是某件事,是一个持续的、改变企业思维内核、改变企业运作模型的变革,就像从工业革命一样,从电气化跨入信息化,从信息化跨越到数字化,远远不止仅仅做成某件事、做出某个系统。它是重塑生产组织方式和创新机制,是企业的发展方向。
借助数据资产来实现业务创新是一个全新的、有别于之前的商业模型。最典型的数字化企业就是如字节跳动,最典型的数字化业务就是智能推荐系统。虽然它有如信息茧房的诟病,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在商业上的成功。这是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应用,传统企业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数据资产价值化?
BI是之前数据仓库建立之后的一个主要用途,报表、数据可视化、领导驾驶舱等等数据应用,不能说数据没转换成价值,但是太间接了,价值更多体现在具体的应用方自身能力上。
这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资产价值化并不是一回事。大数据有四大属性,数据量大,产生速度快,变化多,以及价值密度低。
大数据的资产价值,需要企业全域数据贯通,从贯通后海量的数据里提炼价值,它能更改整个企业的生产方式,直接产生效益,不需要依靠具体的人或能力。它是直接的生产力。
数字化转型和之前的BI应用最大区别就是,核心主体在资产化的数据本身,一切以数据资产为核心展开生产活动,而以前的BI,更多的只是数据展示途径,价值间接体现在人的决策上,核心主体还是具体的人,数据只是决策的方面参考。
如何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?
数据中台和数据湖或许是两个具体实施的方向。
数据中台是建立一个中心化的数据服务体系,希望能够自底向上构建一个基于数据资产的基础架构。
数据湖是企业全域数据的统一存储服务,对数据的深度应用需要数据科学家的自定义挖掘。
这两者就如之前SQL和NoSQL的分别一样,一个先对数据进行预定义的模式,收入的数据必定都是规范化、标准化的,类似于数据库的写时模式。
一个类似于保持源内容,只是对存储进行统一和标准组织,从里面取出数据再定义模式就看各应用方,类似于NoSQL的读时模式。
数据库写模式和读模式,这里不多做介绍。不了解的读者推荐读一读《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涉及》第一章。